書評
個人覺得,這是一本好書。一本好書不見得讓你能夠全盤皆通,但是一本好書的作者會努力架構出一個易懂的框架;譯者會努力使用你熟悉的語言;編輯會找到適當的人來寫推薦序。在這本書上可以看見他們的用心。
這本書請台灣大學政治系的陳思賢教授寫推薦序。有很多書的推薦序非常糟糕,根本就是書裡面的書摘大意,而且往往都只引前面三章的內容,令人懷疑推薦的人是不是只讀了前面三章。陳教授的推薦序則不然,即使單獨拿出來也可以自成一篇文章。甚至,我認為推薦序是整本書中最精華最易懂的部份,用短短四五頁就把整本書的精神表達出來了。即使你沒有空看這本書,也可以考慮看這篇推薦序。
其次是譯者龐元媛與李佩怡,看得出來他們花了不少功夫,沒有愧對書底譯者簡介寫著「專業譯者」。近年來翻譯的書籍越來越多,有許多譯者並非語文科系出身,譯文往往令人摸不著頭緒。本書的翻譯名詞相當精準而一致,書後甚至附上譯文對照,方便讀者查閱原文。英文與中文的語句結構有所差異,在西歐語系中,常見用許多關係子句等組合起來的冗長句子。翻譯成中文時,學藝不精的譯者往往只會逐字翻譯。本書可見譯者對斷句的琢磨,依據文意加入中文式的斷句,閱讀起來比較不會吃力。
作者本身對於整本書的架構定義地十分清楚,對於如此一個複雜的問題能夠描繪出大略的輪廓,著屬不易。作者所闡述的內容,因為我對這個領域相當陌生,所以無法評論正確與否。
心得
一開頭就描述大多數人民對於政治的想法,看了心有戚戚焉:
政治本身並不有趣,我心目中的理想政治就是政治人物能摸透我的心思,知道我要什麼。我不太在意議題,我寧願把問題丟給有興趣的人傷腦筋。我要是哪天勉為其難參與政治,那也是因為某件事情在某些地方吸引了我的注意,或是對我有影響。而且我要的是一個對我畢恭畢敬,願意傾聽我的意見,還能滿足我所有需要的政治制度。這個想法的問題在於:這麼想完全不切實際。我其實從緒論的部份學到最多,作者詳細地解釋了為什麼我們需要政治:因為每個人的價值觀、需求、想法都不一樣,所以希望政府做的事情也都不一樣;因此大家必須想辦法討論並且妥協,這就是政治。從這個定義裡面可以預見一個結果:你永遠都不會完全達成你想要的目的!也就是說,政治是一定會讓你失望的。
很多人就因為如此而不想碰政治。但是在民主政治的社會中,卻又需要一定程度的公民參與,才能夠維持這個制度的運行。在政治學家的眼中這就是一個大問題,書中的後半部份從政治學家的角度,提出一些具體作法來提高人民參與政治的程度。
其實「政治」可以是很廣泛的,只要牽涉到一群人之間的權利義務,也隨之產生彼此間的角力。在社團或工作場所裡面,其實也有這樣的運作過程,只要是號稱民主開放的團體內,都有類似的情境存在。在團體內,如果大家都覺得試圖影響決策常徒勞無功而不願意插手,這個團體很快就會失去活力;另一方面又必須保持某程度共同的方向,避免成員間的內耗拖垮這個團體。
無論如何,政治是避不了的。就像陳教授在推薦序裡說的:「You can't live with it, you can't live without it」。
畢竟這是一本翻譯的書,又不是我所熟悉的領域,有些名詞讀起來未免覺得陌生。例如後面討論了「犬儒主義」、「民粹主義」,我好像知道是什麼,但又不是十分確定。雖然書中也舉了一些範例,如澳洲的韓珊、委內瑞拉的查維茲;但對於這些人物不夠熟悉,還是無法確切了解民粹主義。不知台灣是否有哪個人物或事件可以視為民粹主義的展現?
閱讀與自身專業不同領域的書籍,往往能力只能跟上前半部的緒論,後半部作者開始立論之後就跟不上了。一部分是因為耐心不足,一部分是自己的背景知識還不足以支撐,所以出現上段所述的情形。這大概也沒有輕易解決的辦法,只能努力多涉獵點書,希望在裡頭打滾夠久之後多少會有點概念。還沒到這個境界之前,只得忍受看著看著就看不懂的挫敗囉。
1 意見: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雖然我沒看過這本書(大概也不會想看...)
但是最近剛好在看政治相關的議題
所以深深的感受到了解政治(跟經濟)的重要性
就拿我們切身的議題來說
雖然醫生對醫療環境跟健保制度etc多有怨言
但是因為不是我們的領域即使有心也很難提出實際的改革方法
結果最後還是只能被政治決策牽著鼻子走
我想每個讀醫的學生或多或少都是想幫助人的
但是醫生在醫院裡救人的速度遠比不上因為政治或經濟決策犧牲的人
就像美國著名的心臟科醫師跟反核武運動者Dr. Bernard Lown說的,他在醫院裡努力的想幫助病人,但是一顆核子彈就可以讓他所有的努力化為泡影
這麼一想,就覺得如果我們在進醫學院時是真心的想幫助人(而不只是寫在自傳上寫好看的),那我們怎麼能對政治漠不關心呢?